基层治理看湖北⑩|恩施:在天然氧吧里呼吸治理新风

极目新闻记者 杨怡琴

通讯员 杨寒 李雯

【编者按】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,基层治理是不可或缺的基石。湖北省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聚焦聚力“支点建设”,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,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,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,持续用力抓基层、强基础、固基本,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贡献力量。

2025年1月起,极目新闻联合湖北省委社会工作部,推出系列报道《基层治理看湖北》,深入采访全省各市州的基层治理探索,挖掘治理故事,展现基层治理在支点建设中的独特价值和时代意义。今天我们走进系列报道第十站:恩施。

恩施州城夜景 文林摄

被《中国国家地理》评为“人类最适宜居住的地区之一”的恩施州,是全国最年轻、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。恩施是一方积淀的文化厚土,是一座舒适的天然氧吧,更在基层治理的广阔舞台上,擘画了一幅以自治为基础,法治德治融合,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新蓝图。

村(居)务公开,保障群众知情权、参与权和监督权

恩施州立足“山高谷深、村落星散”的地域特质,在恩施市创新构建“1+4+X”村务公开体系,以数字化赋能破解传统公开栏“看得见却难抵达”的山区治理困境;在建始县三道岩村“八无八有”定村规,以“德治润心”填补法律治理空白,双轮驱动既让“阳光村务”照亮山乡,又以“文明乡风”塑形铸魂,走出一条具有恩施民族地区特色的基层善治之路。

机场路社区居民在社区幸福食堂就餐

中午时分,恩施市小渡船街道机场路社区的“幸福食堂”饭菜飘香,窗口前,居民们正排队打菜,好不热闹。这个由闲置电信食堂改造的“幸福食堂”,日均接待600余人就餐,其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居民监督之下。“90岁以上老人免费用餐的名单都要公示,就是要让大家看得明明白白。”社区党总支书记、居委会主任张晓丹介绍道。

机场路幸福食堂优惠方案公示

这种透明化管理源于恩施市创新的“1+4+X”居务公开模式。其中,“1”就是各村(居)每年抓好至少一个综合性“村务公开日”活动,深度互动与民主决策。“4”就是各村每年至少办4期村务公开栏,分为党务公开、政务公开、事务公开、财务公开、服务公开、点题公开,常态化信息公开与反馈。“X”就是各村在完成全市统一的“规定动作”外,根据自身实际,大胆创新村务公开的其他模式,拓宽个性化信息传播与参与渠道。从微信群到网络直播,各种“接地气”的公开方式让群众监督触手可及。

恩施市三岔镇三岔口社区3.9公开日活动

为确保实效,恩施市建立了“市级统筹、乡镇负责、村级实施、小组监督”的四级联动机制。在恩施市三岔镇燕子坝村麻兰民宿项目中,招商方案、租金标准等关键信息都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,并在各小组公开栏和微信群公示。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杨佩凡感叹:“现在做决策更有底气,因为村务公开让我们每一步都走得光明正大。”

协商议事,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

恩施州致力于用协商议事“小切口”,撬动基层治理“大格局”,让群众“唱主角”“站C位”,探索推广利川市“邻里议事会”群众议事协商、建始县“评理说事”矛盾纠纷化解、咸丰县“党建引领院落治理”等一批有效机制,有效激活群众自治、参与共治。

在恩施利川市团堡镇野猫水村,一场村民议事会正在文化礼堂举行。与别处不同的是,参与议事的除了本地村民,还有十几位来自天南海北的“新村民”——在这里长期旅居的“候鸟”人群。正是这样的协商议事机制,让这个曾经普通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康养旅游胜地。

野猫水村“新村民”代表们在文化礼堂议事

“我们村现在有1万多名新村民,比本地村民多出4倍。”野猫水村党支部书记王芳介绍道。随着康养产业的发展,针对新居民流动性强、组织难的特点,村里构建了立体化议事网络。在空间布局上,将7个村民小组划分为32个“议事院落”,每个院落设立1-2个固定议事点;在组织架构上,专门为新居民设立“第七议事组”,配备3名专职联络员;在活动形式上,开发“云议事”小程序,方便异地新居民参与。并通过民主选举,下设3个队长和9个协会,将来自北京、广东、重庆等地的“候鸟”们按兴趣爱好组织起来。音乐协会、书画协会、徒步协会……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新村民找到了归属感。

有了归属感,这些“新村民”参与治理的热情高涨。“在野猫水村宜影湖环境治理过程中,发动‘新村民’参与议事发挥了关键作用。”王芳说。

治理后的宜影湖

有村民反映湖水污染严重,经过多次议事讨论,从事水务工作的“新村民”冉老师建议引进苦草净化水质。为此村里积极争取项目资金,最终不仅解决了污水问题,还打造出一处网红景点。

来自武汉的一名退休医生在议事会上提议开展义诊活动,旅居期间他每周都会在文化礼堂坐诊。令人感动的是,义诊收入全部捐给了村里的助学基金。

协商议事不仅解决了治理难题,更推动了产业发展。在一次关于水果采摘的议事会上,“新村民”提出:“这里七八月份是旅居旺季,村里反而缺少采摘项目。”这个建议引起村干部们的高度重视。随后村里组织考察团,先后到巴东、重庆等地学习,最终引进了葡萄、黄金梨等新品种,打造出“小野猫”品牌,实现了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可摘。

最让村民自豪的是,通过议事会集思广益,村里把鸡鸭养殖从房前屋后迁到了果园里。“桃花鸡”“梨园鸭”不仅解决了环境问题,还因为散养方式卖出了好价钱。这个金点子正是来自一位从事农业的“新村民”。

如今,野猫水村已发展出66家民宿、60多家农家乐。通过议事平台,新老村民还共同打造了网红“连心桥”、篝火晚会等特色项目。王芳感慨:“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。只要把大家发动起来,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。”

在潮汐菜市场召开“邻里议事会”正在召开

在恩施,议事平台到处开花。在利川市都亭街道龙船调社区,二十多位居民围坐一圈,正在热烈讨论着潮汐市场的管理问题。这是社区每月必开的“邻里议事会”。

“最开始我们挨家挨户收集意见,效率太低。”社区党支部书记覃一钒回忆道。后来发现居民晚饭后喜欢聚在一起聊天,便顺势将议事会搬到了小区广场、公园。通过“提议-讨论-办理-评议”四个环节,居民们从最初的“不愿说、不敢说”,到现在主动参与社区治理。

今年,潮汐市场的管理成为热议话题。这条6米宽的人行道上,菜农自发形成的集市越来越混乱。经过多次议事协商,社区联合执法部门划定经营区域、固定经营时间,并制定了市场公约。“现在下午开市,既方便菜农卖菜,又不影响行人通行。”一位居民满意地说。

从河岸整治到市场规范,覃一钒深有感触:“居民的事要让居民自己议、自己管。我们只是搭建平台,把话筒交给群众。”如今,这样的议事会已成为社区治理的“金钥匙”,有事多商量、遇事好商量,正让这个社区焕发新的活力。

数据赋能,基层治理插上“智慧之翼”

恩施州以破解基层治理“小马拉大车”突出问题为抓手,充分发挥数据赋能基层治理作用,以来凤县基层“基础数据库”改革工作、宣恩县数字乡村建设为试点,切实为干部工作减轻负担,为人民办事提升效率,一幅数字兴业、数字优政、数字惠民的蝶变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
宣恩县“数字门牌”二维码

“扫一扫二维码,我家能享受的各类政策都看得明明白白。”近日,恩施宣恩县椒园镇黄坪村一位村民向记者展示手机上的“数字门牌”。这个小小的二维码背后,是宣恩县搭建的“1+6+12+N”数字乡村平台,该平台归集了40多个部门8300万条数据,村民可办理50余项高频服务,从查补贴到缴水电费“一码搞定”。实现了群众办事“一码通”、干部办公“一网通”,让数据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。 目前全县11.7万户完成认证,访问量超890万人次。 过去采集村民信息要挨家挨户上门,现在通过平台可以随时调取最新数据。平台不仅整合了党建、农业、文旅等12个系统,还接入了铁塔高空摄像头和无人机巡航系统,实现森林防火、违建巡查等工作的智能化监管,让“人防+技防”协同发力。

宣恩县“1+6+12+N”数字乡村平台

70公里外的来凤县翔凤镇,数字乡村建设同样成效显著。

“以前居民办理高龄补贴需要自己来社区申请,有些老人可能不了解政策,或者年纪大了记性不好,就会出现漏办的情况。”恩施来凤县翔凤镇精神堡社区书记、居委会主任杨光明在谈及数字乡村平台时说道,“现在系统会自动提醒,我们直接通知老人线上办理,再也不用担心遗漏了。”数字乡村平台接入了社区的基本数据,当居民年龄接近80岁时,系统会自动提前一个月发出提醒。社区工作者看到提醒后,就会主动联系,居民只需通过手机上传身份证、户口本等材料照片,就能在线完成办理。该平台通过数据整合和智能提醒功能,实现了高龄补贴“主动办”,同时为群众诉求提供了更便捷的反映渠道。

社区工作者为居民在数字乡村平台上申报高龄补贴

而在为基层减负赋能方面,来凤县基层“基础数据库”改革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通过改革将原来190张表格精简为73张,并开发AI机器人自动更新数据。“过去全县数据更新需要3天,现在1个小时就能完成。”来凤县委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介绍。以农村建房审批为例,审批时间从15天缩短至9天,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。

来凤县数字乡村平台总控室

“现在终于不用天天忙着填表改数,可以踏踏实实为村民办事了。”这是恩施州基层干部最真切的感受。数字乡村建设和基层“基础数据库”改革不仅改变了工作方式,更让干部找回了服务群众的初心。

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朴素的向往,基层治理则是幸福生活的基石。近年来,恩施州通过创新治理模式、深化实践探索,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。从多元共治到乡村自治,从轻车减负到效能提升,恩施州正以点带面、全域联动,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局面,为社会和谐稳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。这些努力不仅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变化与温暖,也为恩施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根基。未来,恩施将继续深挖特色资源,以“硒”为媒打造基层治理品牌,以“数”为翼拓展服务边界,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,持续擦亮基层治理的“恩施名片”,为实现长治久安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,让民族团结之花与基层善治之果在武陵山区交相辉映。